首页>深度访谈> 详情

科技创新,助跑湖南

——湖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制图/傅汝萍

  9月18日上午,湖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对外发布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肖祥清、杨治平,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段志雄也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问: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引擎。近3年来,我省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自创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自创区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核心引擎强力推进。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示范带动全省发展的“创新核”加速形成,正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迈进。2016年,自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830亿元,同比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今年上半年,技工贸总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6%。我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完善顶层设计。编制并由科技部印发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明确了“一区三谷多园”的空间布局、“5+5+X”的产业布局,以及“核心先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三步走”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对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进行了具体部署。

  完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省政府成立了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长担任组长,27个省直部门和3市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长株潭三市及高新区履行建设主体责任,省直各部门积极配合,“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出台了3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及分工方案。

  强力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印发了《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截至目前,长沙已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101名(个);株洲聘请了高端专家顾问62名,设立了院士工作点10个;湘潭引进院士高端创新人才团队5个。

  整合资源,集中培育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设立了自创区发展专项,布局了长沙国家大学科技城、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湖南省要素交易市场、自创区规划展示中心、株洲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湘潭力合科技领航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长沙围绕“麓谷创新谷”建设,打造了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3D打印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及“麓谷·创界”微软云孵化平台、腾讯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该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72件;株洲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设立了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该市轨道交通产业已突破1000亿元,株洲高新区入选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湘潭市围绕“智造谷”建设设立了总规模为7.5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与深圳清华研究院合作共建科技领航城和创新中心,投资建设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蜂巢”众创空间。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支撑引领了“三大攻坚战役”。请问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我省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5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出台了《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湖南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破除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

  开展科技成果“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试点。在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5家单位开展试点,推动了一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政策及管理办法出台,一线科研和技术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提升。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三权改革”试点,与41家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85项,新增经济效益34亿元。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线上)上线运行,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潇湘科技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启动。目前,我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达23家,吸引了62家金融机构进驻,累计服务企业3272家。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推进长沙高新区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设立湖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省市合作共建科技担保机构,开展投贷联动试点,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技术创新领域。5年来,省市财政投入科技金融结合资金29.7亿元,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686.45亿元。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逆市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请问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省有哪些重大举措?

  答:我省从4个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逆市增长。

  推进高新区提质升级。组织实施湖南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质升级3年行动计划,在全省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3大工程,组织开展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近期,科技部通报了2016年度147个国家高新区的评价结果,我省有5个高新区跻身前100名,排名较上年度整体提升。其中,长沙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排名第7,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8。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通过构建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和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梯度培育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231家,力争今年同比增长20%以上。实施培育后补助计划。在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中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专项,部门市州也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积极与科技部对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高校院所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坚持“三个重大”,在中高速磁悬浮列车、3D打印、先进功能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我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组织实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成果转化专项。

  促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发展众创空间,重点推进高新园区、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孵化器孵化绩效开展评价激励,对孵化效果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组织举办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孵化与投资、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加强各类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培训、落实和督导,加大对创新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

  问:获批全国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以来,湖南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进展如何?

  答:获批试点省来,我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全省专利实力跃居全国第7位。

  今年5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并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同时,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今年,省知识产权局和湖南卫视联袂制作了国内首部知识产权专题纪录片《国之利器》,获得业内普遍好评。

  近几年,我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在30%以上。去年,我省有27项专利获得第18届中国专利奖。为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我省搭建了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了湖南省和长沙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培育了一批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实施了工业企业“百项专利转化推进计划”,每年有近1000件重点发明专利实现转化运用。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热线并实现全省覆盖。长沙市检察院成立了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个知识产权检察局,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在加紧建设。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格局逐步形成。

  将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双打”工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等指标,纳入市州、区县和园区工作的考核体系。截至目前,我省依法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达67家,获得专利代理资格证的人员达925人,执业代理人达222人。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成为两个入选的知识产权领域智库之一。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在开展科技扶贫、发挥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等方面,有哪些做法和典型事例?

  答: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若干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以“科技人才撬动”为支点,以“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为抓手,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扶贫开发中的助推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健全完善科技扶贫体制机制。出台了《湖南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科技扶贫“七个一”工程,即:帮助51个贫困县,每个县培育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扶持100家科技扶贫示范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每个贫困村联系1名科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支持每个县建设1个以上重点农村星创天地和企业孵化器;支持每个贫困县建立1个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培训10000名乡土技术骨干;在贫困地区推广超过100项实用专利技术。同时,将科技精准扶贫纳入了科技部与湖南省的部省会商议题。

  实施贫困地区科技支撑产业培育工程。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立足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如在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脉启动实施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专项。通过支持怀化洪江承担“重楼、黄精、白芨、三七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化研究与精准扶贫”项目,将种植技术与物资精准送到每家每户,推动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了贫困山区脱贫。

  实施科技人才精准扶贫工程。我省深入实施“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计划,累计组建各类产业专家服务团50多个,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个,向贫困地区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新品种5000多项,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扶贫专家,打通了贫困地区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骨干和致富能人,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文/龙文泱 夏润龙 任彬彬)